讓我忍不住想罵髒話的兩本書…

 

第一本是杜書伍的打造將才基因。第二本是郭特利的瞄準月亮,至少射中老鷹

 

 

 

 

“幹!"

還沒看完就讓我忍不住飆出髒話~~

 

 

 

 

 

 

他媽的這兩本書真是太精采太有用了!!!

難怪天下雜誌會在打造將才基因付梓後,每位同仁發送一本。杜老爺(喂~亂來)將職場心得濃縮為生動的比喻與精闢的說理,解決我心中不少的疑惑,也協助我確立未來應該努力的重點。郭特利分享自己職涯奮鬥的過程,簡直就是事在人為的最佳範本。他從困難與挫折中體會出的觀點,我非常同意也非常佩服。

花費幾百元加上一些閱讀時間,就能吸收到成功人士的部分人生智慧,相當值得!這些珍貴心得不僅是職場上的孫子兵法,內容紮實,禁得起時間考驗。若要拿來實戰,當然也是相當有用。

 

 

 

 

 

 

“幹!"

“為什麼沒有早點發現這些好書?"

內向該怎麼辦?

我一直認為自己內向的個性是缺陷,因為這是由外向個性主導的世界。

要當領導者、要成為目光焦點,甚至只是上台發表簡短言論,都需要對外展現自我,才能贏得眾人的肯定。而外向特質一直以來是我所欠缺的,我很內向很害羞,害怕在眾人面前展現自我,也曾遭遇許多不如意。為此,我曾自責自卑了好長好長一段時間,埋怨自己為何是內向?還是一個內向的男生?一度自信心甚至卑微到被開玩笑是團體中的空氣

真是諷刺!

身高182的空氣

還真是反差強烈的恭維阿~~

我一直很羨慕擁有外向個性的男生。外向、活潑、陽光、朝氣,這些詞彙是被歸類在同一群的。擁有這些特質,在團體中總是比較受歡迎,也容易擔當核心角色,把妹似乎也比較easy。至少,外向的男生比較man!

所以我曾經模仿外向個性的樣子,但表現出來總是不倫不類,抓不到精髓。過去我以為不修邊幅是不拘小節,穿拖鞋、滿頭亂髮很有個性,滿不在乎是放蕩不羈,這些就是外向的展現。也曾經參加社團、營隊,看能不能變成外向的男生。上健身房把身體練壯一些,看起來就很有power、很外向。現在看起來,以上嘗試也不能說錯,但想法大都是青春的一廂情願,太天真。

無論我再怎麼學還是充滿挫折感,原因可能不在學習能力有問題,也不是這環節無法克服。

也許是心態與方法出了問題。

感謝以下這本武功秘笈點醒了我。它就是我的九陰真經。

幹掉獅群的小綿羊:內向工作人的沉靜競爭力

從小到大一直被週遭灌輸男生就是要外向的觀念,讓我產生了這個迷思,進而認為自己的內向個性是難以啟齒的缺陷。心態一開始就不正確,後續再怎麼努力也是不穩固。所以我模仿別人的外向,不但效果有限,也很快就打回原形。

我必須打從心底承認,也必須勇於對外承認:我,就‧是‧內‧向。

跨出這一步,真正的坦承,真正的接納自己原有的特質,認識內向個性也有競爭力這項事實,才能具備向上發展的穩固基礎。

現在的我這麼想:
內向不用自卑,也不用抱歉。這項特質沒有對不起誰。內向人不但可以很強,還擁有外向人缺乏的優點,一樣可以擁有一片天。

也許內向人終究要面對群眾,要對外展現自我,要擔當領導人。但不是採用外向人的做法,那通常學半套抓不到重點。更不應該以為具備外向個性才能上台侃侃而談,大錯特錯!應該要先誠實面對自己天生的特色,採用適合內向人的方法,一步一步成長,就能逐漸展現內向人深厚強大的威力。

也許我曾因為自己的內向,被恥笑為團體中的空氣。

但是空氣,不也是每個人生存的必須嗎?
發掘自我特質的價值,再將它極限化,才是最要緊的事。
剩下的,就把它當空氣吧!

示範平面設計的可能性:用同樣素材能變出幾種花樣?

去年旗標推出”Idea+10 舉一反十的聰明設計訣竅”這本書,真的要給它好好的稱讚一下,選書的眼光夠好,也很用心。台灣設計類的出版品太缺少這類主題的好書,讓我們見識一下平面設計的眾多可能性。

應該是第一本的反應不錯,今年10月續集”idea+10 一針入魂的即效設計處方”接著誕生。也許是第一本書的創新企劃讓我留下太強烈的印象,續集的內容我看了倒覺得還好而已(糟糕…….),不過第二本還是有收藏的價值,也期待之後再有續作推出。

第一本”Idea+10 舉一反十的聰明設計訣竅”最值得大推特推的優點,就是”舉一反十”這個企劃創意。這本書的主要架構是這樣的:編輯找來幾個設計師做一件設計案,例如一張電影海報,提供指定的設計素材和規格,讓每個設計師製作1~2件提案稿,最後總共收羅10件作品,並且簡要的點出關鍵表現手法與創意點。整本書總計13個設計案,每個設計案的主題設定都相當具有代表性,也很貼近實務工作會碰上的狀況。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個章節是示範只用黑色色版製作音樂會海報,限制色數又要做出好看的平面稿,不但對新手來說是挑戰,有時就連稍有資歷的設計,碰到這種case也會傷腦筋。這單元的10件作品正好清楚示範平面設計的多樣化,即使業主給的施展空間很有限,厲害的設計師還是有辦法端出水準以上的作品,而且能用同樣的素材變化出許多優秀提案。從這單元的範例可以衍生出更具挑戰的狀況:如果連單色印刷的預算也沒有,只能用黑白影印機加普通的影印紙,還要印出來的稿子好看,該怎麼辦?對於合作很久的老客戶請求協助,或是老闆指定這樣做,設計師總不能直接回絕辦不到吧?即使在限制重重的情況下,一定還是有皆大歡喜的解決方案,而且不會只有一種。

平面設計如同開放式的申論題,一個問題不會只有一個好答案。

難得一見的設計類好書:整理與分析的功夫

 

   

從這兩本書可以看出小日本歸納整理的功夫,不僅相當專業,還很有系統。這兩本書蒐集了大量的日本雜誌內頁,簡要說明這些優秀平面設計的關鍵訣竅。第一本”設計的秘密”從版面構成的角度切入;第二本”配色的秘密”,不用說就是從配色的角度說明,個人認為內容的精采度、紮實度,更勝第一本著作。這兩本書的價值,除了挑選的範例夠水準,有代表性;另一項優點是見解相當精闢,每則範例僅用簡短的篇幅,就能精準的解析表現手法的”眉角”,可見作者評論的功力相當深厚;而最難得的重點是,所有的分析說明不是像散沙一般塞在一本書裡,而是以表現手法可以達成的視覺效果為目錄大綱,分門別類的整理、歸納這些範例說明,有系統也有邏輯。

這類型書籍講述平面設計的表現訣竅,精確且貼近市場,對於實務工作非常有幫助。不只內容非常有料,這本書的撰寫方式與水準,非常值得觀摩學習。

可惜阿……這種好書在台灣少的可憐……..

Flash網站建置技術精粹 | 拜託多來點這種好工具書吧!!

市面上已經充斥太多只教軟體操作的工具書。以flash為例,10本大概有8本在寫基礎操作,內容大同小異,該說的都有提到,明顯的差別是印刷品質和版面編排,讀者也就從書本的質感、閱讀感受和售價來選擇購買。不過操作方法也可以看軟體的說明檔,或是從官方網站下載pdf文件,目前這部份的工作幾個軟體大廠都做得不錯了。比較厲害的初學者靠自己摸索,久了也會用,連書錢都省了。總之基礎的操作有很多途徑學習,而且學習難度不高,不太有必要花錢買基礎教學的工具書。如果先前買過,以後就別再花這筆錢了!就算軟體出了新版,基礎操作模式還是存在,跟著新版軟體腳步的新版工具書,沒有入手的必要。

撇開氾濫的基礎教學工具書,市場缺什麼?

缺真正屌的作者肯分享自己的專業能力和經驗阿!比如flash好了,這套軟體真正強大的威力是結合了動畫與程式。光是flash的動畫部份,市面上有關腳本、分鏡、節奏概念與技巧的書籍能見度太低,這才是真正有價值的know-how。看看世界知名的2advanced第四版網站,屌到翻的前導動畫怎麼生出來的?可以土法煉鋼模仿,但過程想必非常艱辛,因為有許多視覺效果需要特殊技巧,單靠一套軟體難以實現;即使很會操作flash也不見得能做出這種震撼人心的傑作,不要忘記還有音效阿~~靠自己努力摸索,投入時間也不見得有結果吧!

所以拜託,好心的作者們不要再寫基礎操作的工具書了~~舊書攤已經積一大堆賣不出去了,請下筆分享自己的專業心得吧~~比如本篇文章表揚的這本書《flash網站建置技術精粹》,分享製作純flash網站的方法,沒有一定程度的作者還寫不出這麼有料的內容勒!從基礎操作到設計純flash網站,中間的難度差距拉大許多,靠自己學要花時間到處找分享資源和原始檔,慢慢拼湊出整個輪廓,過程免不了撞牆。撞到頭破血流還不見得有結果。

flash的書籍方面,這本實在是優阿!這位大陸人寫書很認真,能力也很強,看到這麼優秀的作者真的很激賞,不免讓我開始質疑老愛靠基礎教學工具書賺收入的作者,是因為寫這種內容省力氣,還是拿不出更高階的專業?
恐怕是無解的問題了。

先別急著吃棉花糖 | 像故事一樣流暢

全書主要由一位有上進心的年輕司機和老闆的對話內容構成,作者把一則簡單的道理用故事的方式呈現,筆調輕快活潑。利用通車或是休息時間翻翻,很容易吸收,閱讀上零負擔。

通篇傳達的訊息是「先苦後甘」,也就是老祖宗身體力行的人生觀,和現今奉行的享樂主義形成對比;最大的創新是導入了「棉花糖實驗」,被用在書名上吊人胃口,明顯是行銷上的包裝。

這是分隔線這是分隔線這是分隔線這是分隔線這是分隔線這是分隔線這是分隔線…..

談到「棉花糖實驗」,大意是研究人員把小孩分成兩組,帶到小房間裡,桌上有棉花糖,同時研究員丟個利多消息,比如忍個十分鐘沒吃,就有棉花糖利息。研究證實,在四下無人時違反時間規定把糖果吃掉的,未來成就不高;至於能撐過時間不吃而得到糖果利息的小朋友,長大後成就非凡。這讓我聯想到新聞上經常出現的類似訊息:「X國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小時常用大拇指挖鼻孔,未來容易罹患痴呆症。」(以上純瞎掰)每次看到這類新聞都很無言,這可以解釋為爆發在自身的蝴蝶效應嗎?

以上題外話。p: 

邁向專業一定要知道的.設計大原則 | 料多實在

這本書應該和《Web Layout 設計的美學》放在一起看,同樣都是用實際案例說明layout表現的書籍,內容都很實用。兩本書的差別在於,前者以平面、印刷類為主,後者專談網頁。

這本書從頭到尾貫徹四項「美的形式原理」─對比、對齊、重複、類聚。作者沒有扯上太抽象的理論,把內容搞得像論文般厚重(如果是這樣我也不會買了)。每個章節談一種設計物,如廣告傳單、戶外看板、目錄之類,常見的平面設計案類型,這本書大都提到了。內容有紮實、代表性的範例,通常作者會先丟一個頗糟糕,或是看起來還可以的作品(就像用word置中對齊生出來中規中矩的版面),用先前談到的四項「美的形式原理」解釋為什麼它看起來不及格。接著作者把原本作品中的素材加以變化,像是同樣食材用不同的料理方式,端出水準以上的設計,同時用「對比、對齊、重複、類聚」這四項原則說明redesign比較好的理由。

我很喜歡作者用這樣淺顯易懂的方式,說明layout表現的竅門。有改良前和改良後的案例可供比較,直覺又直接,讀者比較能從對照中體會出自己有待改正的表現手法,以及設計過程中習慣犯下的問題點,也知道可以用哪些標準來解析一件設計作品的視覺表現。分析一件設計作品也是一種修煉,「感覺好」和清楚「哪裡好」不是等號。前者是盲目,後者是鑑賞,兩者是不一樣的層次。這本書除了教導如何把layout做得更好,也告訴讀者鑑賞的方法。

這本書唯一的缺點是在網頁篇,內容方面不太紮實,和專談網頁排版的「web layout網頁美學」比較,遜色許多。期待改版時可以補強這個章節。

挖鼻史 | 正經八百的惡搞

我知道這本書的內容很惡搞、沒有營養,但我就是看在作者能把這麼私密、隱諱的事情惡搞得正經八百的份上,很樂意地花錢買了。
 
入手的理由有二:
1.裝禎
這本書的裝禎很有意思,首先是書本上方貫穿全書的兩個小圓洞,翻閱書本的時候,每一頁(包括封面、封底)都有兩個圓洞的痕跡,頁碼出現在圓洞旁邊,以圓弧虛線連結至圓洞的位置,彷彿是從鼻孔中飛射出來的鼻寶,很有趣的視覺隱喻。設計者還刻意在封面的左圓洞旁邊擺上伸出食指的手勢插圖,指尖正對著圓洞,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挖鼻孔的動作。我看著看著也禁不起誘惑,順手搓了那兩個洞。嗯,觸感真不錯:p。另一項特點是內頁的紙質,選用漫畫紙真是漂亮的抉擇,粗糙但不扎手的觸感帶有樸實、自然的味道,很適合這本書輕鬆詼諧、不需做作的調性。
 
2.KUSO
這本書的內容其實用「挖鼻狂想史」當書名會比較適合,也就是內容以虛構、杜撰為主,不是記載挖鼻孔的正史(即使挖鼻孔有正史,也上不了檯面)。只是「狂想」是封面設計者額外加上去的兩個小字,白字淺綠底,視覺上很容易被忽略。所以正式書名是「挖鼻史」,原文「Nosepicking for Pleasure: A Handy Guide by Roland Flicket」,清清楚楚登載在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資料上。從書名大膽地用「Handy Guide」來看,希望讓讀者體會到挖鼻孔的愉悅感受,倒也顯現出作者對這個專題的正視程度了。內容大多是把理所當然的細節逐一拆解或特寫說明,我們讀了之後不會有重大收穫,倒是面對這項隱諱行為的粗俗,和束縛我們的禮教相衝突,又不能拋棄這項基本需求(其實還隱含著渴望),矛盾之處就是這本書用來製造笑點的方式了。例如第二章「挖鼻指南」中一連串的Q&A,其中一題是「我該由哪裡學得此項技能?」,解答提到的觀察訣竅有五項,我引用其中四項:1.用心觀察,不過別讓你的對象發現你在觀察他。2.觀察的過程中不作任何評論。3.保持鎮靜。4.私下練習。這回答簡直蠢斃了!不,應該說這問題本身就很白痴了,現實中有人當面問我,我ㄧ定賞他白眼。假使還會詳細思考後給個條理分明的答案,那我大概也和發問的傢伙差不多了。但是蠢歸蠢,作者說的很有道理阿,他的回答百分百符合我們偷偷觀察時不自覺的細微舉動,很假,很惡劣,又很有默契心照不宣。
 
所以這本書乍看之下正經八百,似乎頗有道理,其實作者的初始動機就是惡搞而已。不過,我很欣賞這種惡搞,也很佩服作者的幽默與膽識。
 
二話不說,買啦!

Mind Set!奈思比11個未來定見 | 比起趨勢,我必較好奇這種洞察力的養成

對於奈思比的這本著作,我將它看做是粗糙的專案成果,因為內容缺乏深度與嚴謹度,使我不得不懷疑作者的立論根據。以第一篇為例,11項定見的撰寫方式為取用案例,然後得出結論,這使我產生幾個疑問:為什麼用這些案例?作者是根據什麼方法,從相關案例中推出結論?與結論相左的反例也很多,但為何不提?我並不是否定使用案例,而是作者沒有說明思考脈絡和立論根據,也就是產出這些觀點的方法,從案例直接跳到結論,省略中間菁華的過程,其觀點很難跳脫出主觀偏好的嫌疑,因此可靠度仍有待商榷。即使以由下而上的推論方式,也有嚴謹的方法可循,但是我從奈思比的《Mind Set!奈思比11個未來定見》中看不出邏輯。諷刺的是,訪談整理中提到,作者認為11項定見中以想像力最為重要,鼓勵讀者大膽預測,這不就回應整本著作最主要的依據,是作者自己的想像力嗎?這是神密的黑箱過程。我認為作者要藉由嚴謹(如果這本書有的話)的推論”過程”來說服讀者,讀者要認同的是環環相扣的”過程”。過程有邏輯,結論自然誕生,所以重點是過程,讀者要對過程仔細反覆斟酌、懷疑,這對思考能力才有幫助,很遺憾作者連提都不提,直接拋出來源模糊的結論。我們假使依賴它,就永遠被牽著鼻子走了,因為我們依然不清楚這些原則的保存期限,也看不出應該修正的時機,只能等著作者出新書,告訴我們不甚可靠的答案。

我是用思考的深度與養分來判斷一本書值不值得”用心讀”,像是能承受時間考驗的經典,隨著年齡、歷練的增長,每次閱讀的收穫都不同。這部份的說明,在《如何閱讀一本書》與《為什麼讀經典》的序言中都有極為貼切的闡釋。至於面對沒有盡到責任的作者,隨便應付就好了,不值得浪費時間。

Web layout設計的美學 | 有見地的好書

市面上談網頁視覺設計方面的書籍,內容性質不外乎是選取幾則代表性案例,通常是能見度很高的名作,方便作者看圖說故事,講述大師應用「美的形式原則」的極致功力。即使這類書籍看了一百本,我依然不知道大師產出創意的過程,也想不透為何大師總是能創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覺表現,又是依據何種理由對自己的最終成品這麼篤定。
 
我認為這類書籍最大的弊病,總是浪費太多篇幅描述設計作品呈現的結果,或用圖像案例說明該項設計原則的名詞意義。往往看不到作者本著自身的專業與實務經驗,分享自己的設計觀點與經驗談,帶領讀者找到將原則轉化為實用技巧,進而靈活運用的切入點。這個在設計者腦海中運作的黑箱過程,是我認為對作者最具有挑戰性,也最應該著墨的重點。若是肯用心,即使全書僅用一則案例,將從無到有的所有執行細節層層拆解,仔細說明每個階段的決策根據,如此內容也足夠精采豐富了。「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我在乎的就是那細微的巧妙之處,以及它形成的軌跡,可惜許多書籍不談這些。
 
產出一個作品的過程,從定義目標開始到作品完成,只要屬於執行設計動作的部分,離不開思考。思考運作的情形複雜,很多因素同時參雜在設計者的腦海中反覆攪拌、過濾,或者回收再利用。不管是一張海報、一頁廣告、一個網站、一部廣告,好作品在視覺上都具有「合諧」的共通特質,這裡的意思指內部元素之間的關係達到最為平衡的狀態,這得依靠設計者整合的功力。即使是意圖令人感到恐怖、驚悚的鬼片電影海報,也是因為視覺接受的訊息中,元素彼此之間的關係互相配合,平衡地共處,才能展現出最大張力,否則將導引觀眾產生其他主要感受,如骯髒、混亂,壓過設計者預想讓觀眾產生的主要感覺;或者更糟糕,觀眾完全沒有任何反應,這就是徹底失敗的作品了。在其他功力更高的同行眼中,很輕易便能找出作品失敗的原因。怎麼看得出來呢?沒有人肯花時間慢慢解釋的話,書應該要有補足這個缺憾的功能。
 
所以我認為僅由設計原則為出發點介紹好作品的內容取向,並不能讓讀者真正了解設計過程中關於思考層面的複雜性。我的意思不是反對評析名家作品。我認為既然要談,就應該談得徹底,拿出自己的專業,從各種面向做深入剖析,有邏輯、有系統,才算全面、完整的了解。單用幾則案例便想帶過對設計原則的詮釋,未免把產出好作品的難度看的過份容易,也無法教會初學者「釣魚的方法」,純粹是隔靴搔癢,講了等於沒講。讀者既然要花時間接觸這類書籍,理當有所獲得,我想優先順位是學習方法、程序、技巧與竅門。《Web layout設計的美學》的作者算是做到了這點。
 
例如目錄中category 2「文字設計概念」中的Theory 12「如何讓文字資訊的顏色和設計保持融洽的關係」,談文字資訊的顏色調整。網頁內文在網頁視覺設計中常常是被忽略的配角,我想主要原因是在設計網頁視覺介面的過程中,內文通常是最後整合階段才置入的元件,設計者如果經驗不夠,很容易只關心單一文字的可讀性與清晰度。由於其選擇性注意力的過度集中,忽略了內文整體與週遭視覺元素之間的平衡關係,因此常見的情況是漂亮的版型中出現了視覺敗筆,敗在內文未調整到與整個畫面平衡的最佳狀態。面對這個重點,作者在內文顏色的設定方面有提出自己的觀點,也說明了理由。雖然這些看法不見得人人認同,但至少作者有自信地分享自己的看法,值得鼓勵。就他調整字色前後的案例比較來看,這樣的呈現方式確實能讓讀者掌握其說法的精髓,不至於一知半解地死板套用,對自己的設計方式也說不出個所以然。
 
此書中還有其他精彩的技巧與竅門,看完之後收穫良多,確實有入手的價值。